概述

黏膜白斑会导致在牙龈上形成增厚的白色斑块。也可能会在脸颊内侧和口腔底部形成这些斑块。有时还会在舌头上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刮除不掉。

医生尚不清楚导致黏膜白斑的确切原因。但烟草(无论是吸烟、沾烟还是嚼烟)产生的慢性刺激是黏膜白斑形成的主要原因。长期酒精使用是另一个可能的原因。

大多数黏膜白斑并不会癌变。但也有一些黏膜白斑会表现出癌变的早期迹象。口腔癌症可能发生在黏膜白斑附近。红白区域间杂(斑点状黏膜白斑)可能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如果口腔出现任何持续变化,最好前往牙医或医生处就诊。

有一种称为毛状黏膜白斑的口腔黏膜白斑,主要影响因疾病(特别是 HIV/AIDS)而导致免疫系统减弱的人群。

症状

黏膜白斑通常发生在牙龈、脸颊内侧、口腔底部(舌头下方),有时也会在舌头上形成。黏膜白斑通常不会造成疼痛,而且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注意不到。

黏膜白斑可能会表现为:

  • 无法清除的白色或浅灰色斑块。
  • 表面粗糙、高低不平、起皱或光滑的斑块,或间杂多种形态。
  • 形状和边缘不规则的斑块。
  • 增厚或硬化的斑块。

黏膜白斑的白色斑块可能伴有隆起的红色区域(黏膜红斑)。这种间杂状况称为斑点状黏膜白斑。这类斑块更有可能提示癌前病变。

毛状黏膜白斑

毛状黏膜白斑可导致毛茸茸的褶皱或突脊样白色斑块。斑块通常在舌头两侧形成。毛状黏膜白斑常常被误认为是鹅口疮,后者是一种感染,所引起的乳白色斑块可以被擦掉。鹅口疮亦常见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何时就医

虽然黏膜白斑通常不会引起不适,但有时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医疗状况。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咨询医生或其他医疗护理专业人员:

  • 口腔内的斑块或溃疡在两周内不能自行愈合。
  • 口腔内出现肿块。
  • 口腔内出现白色、红色或深色斑块。
  • 口腔内变化持续存在。
  • 耳痛。
  • 吞咽问题。
  • 张开颚部有问题。

病因

尚不清楚导致黏膜白斑的确切原因。但是烟草使用(包括有烟和无烟草)产生的长期刺激似乎与许多病例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经常使用无烟烟草产品的人会在包夹烟草的牙龈与脸颊之间形成黏膜白斑。

使用槟榔也可能是导致黏膜白斑的原因。槟榔咀嚼块就像无烟烟草一样,包夹在牙龈与脸颊之间。

其他潜在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因素产生的慢性刺激:

  • 长期大量酒精使用。
  • 锯齿状、断裂或尖锐的牙齿摩擦舌头表面。
  • 断裂或不合适的假牙。

医生或其他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会与您讨论形成黏膜白斑的原因。

毛状黏膜白斑

毛状黏膜白斑由感染 EB 病毒(EBV)导致。一旦您感染 EBV,病毒会终生留在您体内。病毒通常不活跃,不会引起症状。但如果免疫系统减弱,特别是由于 HIV/AIDS,病毒会变得活跃。这会导致毛状黏膜白斑等状况。

风险因素

使用烟草(特别是无烟烟草)会增加患黏膜白斑和口腔癌的风险。长期大量酒精使用会使风险上升。既抽烟又饮酒则会使风险进一步增大。

毛状黏膜白斑

HIV/AIDS 患者尤其容易患上毛状黏膜白斑。通过使用减缓或阻止 HIV 活动的药物,毛状黏膜白斑患者人数已经有所减少。但它仍累及许多 HIV 阳性患者。可能是 HIV 感染的早期体征之一。

并发症

黏膜白斑通常不会对口腔内部造成永久性损伤。然而,黏膜白斑会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口腔癌通常在黏膜白斑的斑块附近形成。这些斑块本身也可能发生癌变。即使去除了黏膜白斑的斑块,口腔癌的风险仍然存在。

毛状黏膜白斑

毛状黏膜白斑不太可能导致癌症,但可能是 HIV/AIDS 的早期症状。

预防

如果您能够避免使用所有的烟草制品或酒精,则有可能预防黏膜白斑。请向医生或其他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咨询可帮助您戒烟戒酒的方法。如果您继续抽烟、咀嚼烟草或饮酒,则要经常进行牙科检查。口腔癌在发展至晚期之前通常不会引发疼痛。因此,戒烟戒酒是更好的口腔癌预防方法。

毛状黏膜白斑

如果您的免疫系统较弱,您可能无法预防毛状黏膜白斑。但及早发现可能有助于您接受适当治疗。

May 24, 2024
  1. Flint PW, et al., eds. Oral mucosal lesions. In: Cummings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Elsevier; 2020.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April 14, 2023.
  2. Lodi G. Oral leukoplakia.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April 14, 2023.
  3. Oral growths.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dental-disorders/symptoms-of-dental-and-oral-disorders/oral-growths. Accessed April 14, 2023.
  4. Detecting oral cancer: A guide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 https://www.nidcr.nih.gov/health-info/oral-cancer. Accessed April 14, 2023.
  5. Birkeland AC, et al. Practice patterns for initial management of oral leukoplakia amongst otolaryngologists an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Oral Oncology. 2023; doi:10.1016/j.oralconcology.2023.106241.
  6. Sullivan J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April 14, 2023.
  7. Lodi G. Oral lesion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April 17, 2023.
  8. Oral canc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 https://www.nidcr.nih.gov/health-info/oral-cancer#overview. Accessed April 17, 2023.
  9.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ear,-nose,-and-throat-disorders/tumors-of-the-head-and-neck/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 Accessed April 17, 2023.
  10. Wood BR.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HIV infectio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April 17, 2023.
  11. Yang G,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ral biopsies, sample types, and detection techniques applied in relation to oral cancer detection. BioTech. 2022; doi:10.3390/biotech11010005.
  12. Zhou MX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June 12, 2023.

相关

产品与服务